專案成果:新莊地區文化生活地景調查研究
指導單位:臺北縣政府推動單位:臺北縣縣政推動小組
委託單位: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協助單位:新莊市公所
規劃單位: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
執行時間:2008/2月-10月
參與人員:
顏亮一 助理教授
趙晏正、陳姿蓉、陳硯平、林愷昕、陳彥愷、劉翊安、朱國祥、蕭夷希、簡至立、許富閔、胡乃逸、莊裴先、韓佳穎、 蔡惟如、韓佳穎、許富閔、簡至立、王生輝、鄭至軒、吳亞臻、洪佳玉、張儷馨、蕭佩萱、吳佳玉
研究緣起
都市發展再造不僅於都市工程建設還須仰賴文化發展淬鍊。新莊地區目前的高度建設應配合其深遠的文化歷程。透過臺北縣政府辦理中港大排河廊計畫融入生活元素。建構民眾所期待與關注的城市意象與文化特色。
研究目標
調查新莊地區文化地景,找出新莊文化意象的連結性、象徵性、適用性及獨特性。
配合中港大排河廊改造工程之進行,找出具觀光性及指標性之設計及概念元素。
課題一:
調查新莊地區文化地景之生活特色
對策一:以新莊的歷史脈絡及空間聚落演變型態為背景,提出新莊的文化素材及重要的文化內涵。
課題二:
了解社區居民對未來公共空間之期待
對策二:分析新莊生活環境所表現出來的重要文化類型,並提出符合環境現況及未來需求的願景地圖。
課題三:因應中港大排計劃實施提出景觀模式建議
對策三:根據上述二項的課題內容,從各個年代及地景中提出中港大排河廊的周邊的景觀分段建議。
依照文化特色、歷史脈絡、區域地景特性、現況都市發展與願景藍圖等向度,提出以下景觀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之建議。目的為新莊實質環境的設計提出原則性的建議,期使未來景觀風貌反映本地文化特色及藝術特性,進一步塑造新莊獨特地方意象。
四大場域共14個模式,提出建議。
中港大排河廊 六個模式
周邊環境 三個模式
公共藝術 二個模式
藍綠帶架構 三個模式
場域一 中港大排河廊景觀模式語言建議
河廊在功能上是區域性的休閒場所
就整體地景脈絡性而言,中港河廊區位屬於大新莊地區的中心。面對周邊都市建築群,河廊是唯一大型市內親水空間。滿足鄰近都市及區域在繁忙工作後的休閒生活需求,使其為都市綠洲,為其必然趨勢。
河廊在文化象徵是銜接過去與未來
新莊正處於文化歷程關鍵,過去風華是新莊驕傲,停滯期後迎來捷運開通帶來的新地貌。中港河廊被定位為新莊重大工程,應被賦予更重的文化意義。面臨文化轉淚關鍵,河廊應有銜接過去與未來的使命。設計內容應同時記錄過去和描繪未來願景。利用河岸的連續性,將歷史脈絡展現出來,而設計主題特性順序應與時代背景符合。港口貿易農業穀倉工業重鎮捷運商圈,依據不同時代性特性創造符合新莊主題區。
依新莊地景發展史為河廊設定主題
新莊地景是由不同移民於不同時代與土地的互動結果。這些歷史地景,值得在河廊設計中表現形成「歷史的長河」,使得河廊具有不可模仿的地方獨特性。
將河廊依移民時間的順序加以分段並命名。各段的細部設計參考對應時期地景特色並加以轉換設計的基本景觀元素。各段應設置平面或立面的指示牌說明該時期的歷史文化與地景特色。
利用不同形式彰顯地方重要貢獻人物
新莊開發歷史悠久,許多人都在這個歷程中有重大的貢獻。這些重要的人物,該讓參訪者或居民了解認識。參考新莊主要墾拓人物,以開鑿水圳重要先賢包括萬安大圳(劉厝圳) 劉和林、劉承纘,其更開發中港厝及頭前。另外是永安大圳(張厝圳) 張必榮、張沛世。
河廊的諸多橋樑以歷史人物或地區舊地名代表命名。以壁畫或馬賽克拼貼製作等細部的形式來表現這些人物的事蹟。
河廊景觀元素應能表現永續發展精神
說明:在全球的暖化效應之下,使環境永續的發展是所有工程的必然趨勢。河廊應強調永續發展的精神,利用自然生態工法及生態工程原則對整體河廊進行設計及施工。
建議方案:工程設計前應進行生態調查,施工避開生態熱點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化設施。開創多樣化生物棲息空間,配合緩衝植生採用原生物種。其他景觀元素應採用環保材質,利用水力、風力、太陽能等方式來提供河廊所需的電力。
河廊應彰顯地區性文化特色及藝文
說明:河廊地區是一個公共性的公開展示空間,其所表現的形態應更強烈的表現在地獨特性及塑造地方認同感。新莊地區特色的文化及藝術的卓越發展及表現應被更具體的塑造出來。
建議方案:新莊傳統產業製作過程可為細部設計的參考,應用在設施物中。布袋戲聞名,可設計類似戲館巷之主題空間。書法藝術評價高,標誌或文字說明,可邀請新莊在地的書法家參與。
場域二 中港大排周邊環境景觀模式語言建議
河廊空間應能提供多樣性的活動場所
說明:臺北縣的旗艦計畫河廊,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外來參訪者以及附近居民。為了吸引外來遊客,河廊勢必要提供奇觀式的景觀,然而在此同時也不能忽略附近居民日常活動所需的空間。應在不同的地點提供不同性質的活動空間。
建議方案:住宅區較多處設置以鄰里活動為主的開放空間。同時提供密集活動區,和幽靜安全地區。住宅區較少的河段設置以參訪者活動為主的多用途空間。可以同時為地方活動表演場所,也是參訪者進入河廊地區的門戶與資訊中心。
經營獨具特色的商店與商圈
說明:河廊規劃使周邊成為區域性休閒生活的一部分,商店和商圈的興衰與河廊的活動間產生高度關連。附近的商店與商圈應該在此時創造出本身的特色,使人潮留住。聯結綠色時代的消費概念,建立屬於綠色環境應該有的特色商店及商圈。
建議方案:河廊的綠化引入綠色概念,將環保節能回收概念融入周邊商店,建立綠色消費環境。鼓勵個體個性化商店,避免過多大型連鎖代銷進入,保留地區特色的獨立性及發展性。商店可與河廊休憩空間及出入口結合,設立河廊特色商店。
融入新莊傳統特色
說明:河廊周邊地區須擁有新莊特色。整區需有獨特的新莊特色及文化風情。讓一般居民及外來客能更瞭解新莊文化及特色。
建議方案:將新莊著名的書法藝術、布袋戲藝術及官將首文化的精神,融入在人行道、招牌、景觀及路口等街道設計當中。大型的宗教繞境活動和儀式,善用其繞境的路線。改善沿線街道立面景觀。街道周邊及附近商家當中提供系統性的導覽與解說。
場域三 公共藝術景觀模式語言建議
公共藝術應與民眾有對話性的可能
說明:藉由公共資金來提升環境文化美學,是世界先進都市的共通的發展趨勢。公共藝術論及公共議題影響總體環境,應屬公民對話類型。藉由公共藝術使新莊環境藝術美學價值介入,使空間規劃單位與使用民眾之間有對話性。
建議方案:部份作品提供地方民眾及團體,共同參與公共空間營造過程。審議機制中開放民眾票選討論,或加入在地工作者為評選人員。參與式與互動式的公共藝術作品,應為優先考量之一。
公共藝術的主題反映當代特性反映社會衝突
說明:公共藝術是城市指標,作品可理解地區創造力及文化多樣性,更為對空間品質要求的提昇。表現當代新莊的特性,記錄社會空間演變及社會事件衝突反映當代對於生活空間、文化的要求。批判都市空間形態,展現對未來規劃的願景憧景與模擬。
建議方案:工業區廠房的閒置,工業轉型的問題等也可以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新莊的大事件,諸如樂生院事件,反映作品表達公共空間衝突,使之成為時代的見證。表現當代新莊居民的組成生活,諸如新移民漸增等問題。
場域四 藍綠帶架構景觀模式語言建議
建立新莊藍帶水系步道/自行車道
說明:新莊原是靠水運而發展的城市原有藍帶被現代化的道路設施物所遮蓋和分割。藉由河廊的再造計劃為轉機,連接各斷續的水資源加以重新規劃。不僅要找回舊河道的驕傲,還要創造新藍帶系統,重現新莊繁華的地景。
建議方案:整合目前水岸加強串連系統,增強岸邊公共及鄰里活動。將新莊港口碼頭水圳等部份記憶地景重新規劃,加強大漢溪堤岸的親水設計及開放空間的利用,找回原有的藍帶系統。目前既有的戶外公共設施應企圖重新串連,與綠帶聯結,做為步道或自行車道系統。
建立完整綠帶系統營造綠色樂活環境
說明:有鑑於新莊產業及居民職業多連結於大都市,生活過於匆忙且常有過客心態,導致整體都市發展趨向快速流動。
現有綠帶呈破碎狀,多數綠帶則屬圍牆內區域。因此提供一個完整的樂活綠色城市,才能留住許多新莊人。
建議方案:學校與開放空間以歷史主題性串連,使新莊擁有完整綠帶系統。高架道路下方綠帶規劃與河岸藍帶系統連結成為完整休憩區。現有完整綠帶節點可擴大活動連結至中港河廊區。串連商家、學校使中港區成為完整教學休閒綠帶,創造區域特色。
檢討捷運周邊車道功能與歷史特色
新莊地區的藍綠帶需要配合整體未來地景的發展趨勢。未來大多數地景將與捷運產生關連並出現開創性地景現象。檢討修正既有車道功能與其歷史特色定位是當務之急。
建議方案:中正路應營造人本化道路空間。聯外快速道路及橋梁道路應加入新莊人文特色元素軟化水泥景觀。各區域道路系統整合連結捷運站體主軸。
結論
本研究嘗試將新莊的豐富歷史及藝術特色轉化成更具體的準則,以新莊在地特質為背景轉化到空間中。
盼模式使新莊文化被應用於建設中,透過河廊讓新莊更顯獨特。「新莊」是豐富文化收藏城市,更能體驗其滋味。
地景一直在變動,將有更多研究遺漏處或來不及記載的新莊地景及模式將被後續研究者書寫,但重要的精神,即是帶給新莊一個特有風貌未來。
Posted under:
Dated:
0 Responses to “專案成果:新莊地區文化生活地景調查研究”: